本篇將爲大家帶來盤點《奧本海默》的十個“隱藏彩蛋”的內容,比起《記憶碎片》《致命魔術》《信條》,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並不是非常燒腦的電影。這是諾蘭第一次拍曆史傳記片,聚焦“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電影的高潮部分當然是奧本海默通過主導“三位一體”核試驗,實現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發的過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01、水與火
電影一開場,奧本海默俯視雨水滴在地面上泛起的水花;到了結尾,奧本海默再度看到雨滴水面,接著聯想到核彈下墜,世界因核彈爆炸而毀滅的末日場景。
滴落的雨水和一顆顆落下的核彈,影片從第一個畫面起就構建水和火的視覺匹配關聯。
如果說年輕時奧本海默看到的雨滴景象,帶有他對原子彈爆炸的最初想象以及對物理成就的野心抱負,那麽當片尾,奧本海默再次凝視雨滴,反映的卻是他對核彈危機引發人類災難的深深恐懼和焦慮。
提及這一視覺意象,諾蘭在受訪時表示,奧本海默就像是在雨滴間起舞。在日本上空投放原子彈爆炸的兩朵蘑菇雲,好比奧本海默眼前水面泛起的漣漪形態,水火不容般既澆滅又焦灼著他的內心。水火不容的喻義,更可指向他和片中“反派”施特勞斯的敵對關系。
電影就從水與火的視覺隱喻,開啓了整個故事。
02、彩色/裂變,黑白/聚變
諾蘭曾在《記憶碎片》中,以黑白畫面作爲正敘,以彩色畫面作爲倒敘。在《奧本海默》裏,黑白和彩色畫面則代表不同的視角。
彩色畫面代表奧本海默的主觀視角,諾蘭在寫劇本時也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當奧本海默在聽證會揭開與瓊·塔特洛克的婚外情時,畫面出現瓊和他赤裸的身軀,直觀顯示他袒露這段隱私時赤裸裸的心理感受。
黑白畫面是以施特勞斯爲核心的客觀視角,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奧本海默。
黑白和彩色的第一個場景,都各自出現了小標題:“裂變”和“聚變”。
原子彈的能量來源是核裂變,奧本海默作爲原子彈的創造者,裂變一詞暗示彩色部分的敘事將刻畫奧本海默如核裂變般的複雜人生。
從奧本海默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到他和不同物理學家的分歧、在三角情感中的分裂、和納粹物理學家的競賽、和當權政府的立場矛盾等,這些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感關系的糾纏,都如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一樣,持續影響著奧本海默的精神狀態。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來釋放能量。奧本海默是發展氫彈武器的堅決反對者,“核變”即暗示了黑白場景的敘事重點在于“對立”。
“聚變”的故事的主角施特勞斯,正是策劃針對奧本海默聽證會的幕後黑手,是他暗中操作撤銷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